> 重點推薦 > 鹽津縣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鹽津縣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鹽井鎮(zhèn)因城北曾有鹽井產鹽而得名。 [詳細]
  清代原名雞爪,擇諧音“吉照”,取“吉祥之光普照”之意名吉照鄉(xiāng)。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設站,船運東川銅至京城,常翻船,建慈航普度天尊廟(真武寺),以祈求過渡安全,名為"慈航普度眾生耳”,故名普洱渡,后更改為普洱鎮(zhèn)。 [詳細]
  元、明為羅佐關,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由新命駐關的彝族頭領,以自己的名號“竇勺”將“羅佐關”改稱“竇勺關”,漢語諧音為“豆沙”而得名。 [詳細]
  中和鎮(zhèn)因地勢居中、境內百姓和睦相處得名。 [詳細]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為白水,后因集鎮(zhèn)南河壩圓石較多,形狀如柿子,故名。 [詳細]
  明初修萬壽、禹王、東皇、關帝等四座廟宇,后來人們以廟宇為中心,先后遷來,漸成集鎮(zhèn),故名廟壩。 [詳細]
  興隆鄉(xiāng)因有山似青龍回首,原名青龍,后以地處滇川交界處,貿易發(fā)達,取生意興隆之意,故稱興隆。 [詳細]
  落雁鄉(xiāng)因境域原系沼澤,水草豐美,氣候宜人,大雁常在此集聚棲息,故得名落雁。 [詳細]
  早年,此地是滇川水陸兩道必經之地,集市在關河大風灘上方的東岸,故名灘頭。 [詳細]
  牛寨又名牛皮寨,傳說盛產用牛皮制作的精致美觀刀鞘,暢銷蜀地和中原,故得名。 [詳細]
  因產鹽設渡而得名,歷史上曾設渡于城北之鹽津壩,原名為鹽井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次年置云南烏蒙府大官廳。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關廳鹽井渡巡檢。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大關縣,民國六年(1917年)從大關縣中分設鹽津縣。 [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