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為府、縣治所。 分南北兩部分,南為舊城,北為新城。 舊城設龍泉、慶甸2鎮(zhèn),新城設太平、白塔2鎮(zhèn)。 1950年,屬第三區(qū)。 1951年,合置順城鎮(zhèn)。 1954年,更名風山鎮(zhèn)。 1957年5月,為風山直屬鄉(xiāng)。 1958年9月,鄉(xiāng)改公社。 1961年6月,分置鳳山鎮(zhèn),為區(qū)級機構(gòu)。 1988年3月,撤區(qū)設鎮(zhèn)。 |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設巡檢司辟為街場,在此設“阿魯司巡檢”。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建鎮(zhèn)。 1950年10月,成立區(qū)。 1958年9月,區(qū)改公社。 1962年11月,詩禮、新華、永新3鄉(xiāng)分出成立區(qū)。 1969年5月,區(qū)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撤區(qū)建鎮(zhèn)。 2005年10月,撤永新鄉(xiāng)并入魯史鎮(zhèn)。 |
1949年前,稱明新鄉(xiāng)。 1950年2月,明新、自新2鄉(xiāng)合并為第四區(qū)。 1958年9月,改設東鳳鄉(xiāng)上游公社。 1962年11月,改為馬街區(qū)。 1969年5月,改為春江公社。 1971年7月,改稱馬街公社。 1973年1月,分設腰街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建立馬街彝族鄉(xiāng)。 1993年11月,撤鄉(xiāng)建小灣鎮(zhèn)。 |
1949年前,稱錫臘鎮(zhèn)。 1950年10月,瓊英鄉(xiāng)(現(xiàn)郭大寨鄉(xiāng))并入,置第六區(qū)。 1957年5月,撤區(qū)并鄉(xiāng)。 1969年5月,區(qū)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區(qū)改鎮(zhèn)。 |
1949年前,順甸河西岸屬瓊英鄉(xiāng)(今郭大寨)、錫臘鄉(xiāng)(今營盤鎮(zhèn)),東岸屬鳳梧鄉(xiāng)(今洛黨鎮(zhèn))。 1950年后,劃歸第五、六2區(qū)(原鳳梧鄉(xiāng)改為第五區(qū))。 1972年12月,原營盤鄉(xiāng)王平、棉花林,原郭大寨鄉(xiāng)秀衣莊、山頭田、柏木、大龍?zhí)叮┥洁l(xiāng)光華、雪華、松花、涌金、康明、水田、明龍13個大隊劃出成立三岔河公社。 1984年3月,改為區(qū)。 1988年3月,撤區(qū)改鄉(xiāng)。 2002年6月,改為三岔河鎮(zhèn)。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新民鎮(zhèn)(勐佑)、習謙鎮(zhèn)、中興鄉(xiāng)(岔路)3鄉(xiāng)鎮(zhèn)合并為勐習鄉(xiāng)。 1950年10月,與光華(大寺)合并為第二區(qū)。 1958年9月,劃入平河鄉(xiāng)、新寨鄉(xiāng)、立達鄉(xiāng),成立紅專鄉(xiāng)前進公社。 1959年8月,劃出平河、立達、新寨3管理大區(qū)置勐佑公社。 1961年6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撤區(qū)建鄉(xiāng)。 2002年6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 2005年10月,德思里鄉(xiāng)并入勐佑鎮(zhèn)。 |
清末民初,屬阿度吾里四甲。 1949年前,為鳳梧鄉(xiāng)。 1950年2月,劃屬第五區(qū)。 1957年,分設立馬、永金、新聯(lián)為縣直屬鄉(xiāng)。 1961年6月,設雪山區(qū)。 1969年5月,區(qū)改公社。 1972年,水田、永金、松花、雪華等大隊劃歸三岔河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區(qū)改鄉(xiāng)。 2002年6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 |
1949年前,為邦平鎮(zhèn)。 1950年10月,與鳳梧鄉(xiāng)(今雪山鎮(zhèn))合編為第五區(qū)。 1957年初,撤區(qū),改設洛黨、大興、厚豐3個縣直屬鄉(xiāng)。 1959年8月,成立洛黨公社。 1962年7月,公社改區(qū)。 1969年5月,區(qū)改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撤區(qū)建洛黨彝族鄉(xiāng)。 2002年4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 |
1949年,分屬光復鎮(zhèn)、犀牛鎮(zhèn)各一部分。 1950年2月,劃屬第一區(qū)。 1958年9月,屬紅旗鄉(xiāng)躍進公社。 1959年5月,屬魯史公社。 1959年8月,改設詩禮公社。 1961年6月,改屬魯史區(qū)。 1962年11月,分設詩禮區(qū)。 1969年5月,改為紅星公社。 1971年7月,復改稱詩禮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區(qū)改鄉(xiāng)。 |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犀牛鎮(zhèn)、光明鄉(xiāng)各一部分。 1950年,屬第一區(qū),設4行政村,后劃歸魯史(區(qū))公社。 1970年1月,從魯史劃出成立躍進公社。 1982年4月,更名新華公社。 1984年3月,改新華區(qū)。 1988年3月,撤區(qū)建新華彝族苗族鄉(xiāng)。 |
清末民初,屬觀音里。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第二區(qū)。 1949年前,為光華鄉(xiāng)。 1950年,劃屬第二區(qū)。 1952年初,裁撤,東半部劃歸鳳山區(qū),西半部劃歸勐佑區(qū)。 1959年8月,分設平河、德樂2公社。 1962年7月,成立大寺區(qū)。 1969年5月,區(qū)改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撤區(qū)建鄉(xiāng)。 |
1949年前,屬新南鄉(xiāng),后分設為自新鄉(xiāng)。 1950年,劃屬第四區(qū)。 1959年5月,改稱馬街公社腰街管理區(qū)。 1973年1月,從馬街公社劃出成立腰街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區(qū)改腰街彝族鄉(xiāng)。 |
清末至民國初年,屬阿度吾里二甲,后屬第三區(qū)。 1949年前,隸瓊英鄉(xiāng)。 1950年,屬第六區(qū)。 1953年12月,分設第七區(qū)。 1959年8月,設郭大寨公社。 1962年7月,公社改區(qū)。 1966年1月,將烏木龍等6小公社劃歸永德縣。 1969年5月,區(qū)改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區(qū)。 1988年3月,撤區(qū)建郭大寨蓉族白族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