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這一帶安營扎寨,號稱九營十八寨,小葛寨是十八寨之一。明代以前叫葛花寨,明清代稱小葛寨至今。 |
相明初翟姓人家由山西洪洞縣遷此落戶,故得名翟家莊。明清代稱翟家莊,后簡稱為翟莊,沿用至今。 |
宋村是明代以前沿襲下來的名稱,因宋姓人家居多而名。此處兩村相近,因規(guī)模大小而名大宋村和小宋村。現(xiàn)村內(nèi)申姓是明初從山西洪洞縣先遷至任固鎮(zhèn)南故城村,后又遷來此村居住。 |
原在現(xiàn)址南一里,因地勢低洼常鬧水災,后遷到現(xiàn)址。由于這里磚瓦窯多,遍地磚頭瓦渣,便取名瓦渣,后逐漸演變?yōu)橥卟,沿用至今?/div> |
據(jù)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崔、單兩姓人家,分居東西兩片。東為長沙屯,西為崗陽屯(也曾叫過杏花村)。后隨著人口增加,兩片連一處,合稱為屯莊。另傳村東古時曾叫過軍地,因在此屯過兵,軍地不納銀糧。民國二十四五年間,曾叫過屯田村,后改為屯莊,沿用至今。 |
塔河古稱漯河,據(jù)《湯陰縣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載:明清之際,塔河是縣東重要集鎮(zhèn)和渡口,其村名來歷據(jù)《辭!罚1979年版)載:漯河,古代黃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妒酚浐忧䲡芬舱f,禹導河至?h大伾山,斯二渠,其一乃漯川,故道于河南浚縣西南,別黃河東北流經(jīng)濮陽等境入海,所指方位正屬塔河一帶。漯河村以漯水而得名,后因讀音相同,演變?yōu)樗。因地勢較高,故稱旱塔河。 |
俎,是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具;佐,是輔佐、幫助的意思。據(jù)明代以前,廟寺很多(關帝廟等10座,佛寺4座),香火頗盛,村內(nèi)有專管祭祀的人。據(jù)《李氏家譜》記載,族中曾出過一個“省祭官”。上述兩種說法,都有輔佐別人祭祀之意,俎佐村名由此而來,沿用至今。 |
塔河古稱漯河。據(jù)《湯陰縣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載:明清之際,塔河是縣東重要集鎮(zhèn)和渡口,其村名來歷據(jù)《辭!罚1979年版)載:漯河,古代黃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史記河渠書》也說,禹導河至浚縣大伾山,斯二渠,其一乃漯川,故道于河南浚縣西南,別黃河東北流經(jīng)濮陽等境入海,所指方位正屬塔河一帶。漯河村以漯水而得名,后因讀音相同,演變?yōu)樗。又因臨近衛(wèi)水,低洼常積水,故稱水塔河。 |
相傳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這一帶安營扎寨,號稱九營十八寨,麻廷寨是十八寨之一。 |
按照地理形勢,湯陰從西至東,丘陵起伏,至此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犊h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諸山來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東”的記載。北五陵村因位于五陵村北而得名。1999年,北五陵分為北五陵南街、前街、中街、后街4個村民委員會。此因其位處故而得名北五陵南街。 |
按照地理形勢,湯陰從西至東,丘陵起伏,至此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縣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諸山來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東”的記載。北五陵村因位于五陵村北而得名。1999年,北五陵分為北五陵南街、前街、中街、后街4個村民委員會。此因其位處故而得名北五陵后街。 |
按照地理形勢,湯陰從西至東,丘陵起伏,至此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犊h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諸山來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東”的記載。北五陵村因位于五陵村北而得名。1999年,北五陵分為北五陵南街、前街、中街、后街4個村民委員會。此因其位處故而得名北五陵中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