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王氏家譜》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本記載:獲聞山西洪洞縣是余族原籍也。厥后奉明太祖命,遷居湯河左,后成村稱河陽。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河岸,沿用至今。 |
據(jù)明洪武年間,朱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朱家莊。1956年簡稱為朱莊。后因較小,相對于南面大朱莊,故稱小朱莊,沿用至今。 |
據(jù)《湯陰縣志祠祀志》(1738年版)記載:“周流寺在縣東周流社”。村以寺得名,宋、明、清代統(tǒng)稱周流。因在湯河北岸,與南周流村相對,固稱北周流,沿用至今。 |
據(jù)查證,北部約3公里處原有一洪福寺,系唐太宗下令修建。寺內(nèi)曾有和尚600余名,田地500余畝。此村原是寺院囤積糧食的地方,稱為寺倉囤。后因諧音,漸漸演變?yōu)槭坎,沿用至今?/div> |
據(jù)傳說,古時村南有一條東西方向古道,東至塔河村,西至鶴壁市老城區(qū),因路取名路村。宋、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路村。處岔道南北分兩處,后獨立成村,此處故稱為前路村,沿用至今。 |
據(jù)傳說,古時村南有一條東西方向古道,東至塔河村,西至鶴壁市老城區(qū),因路取名路村。宋、明、清代稱路村。處岔道南北分兩處,后獨立成村,稱為后路村,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