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魏時期,此地產(chǎn)稻以供王宮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臺志》載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稻田、西稻田。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分為東稻田、前稻田、后稻田。因此村位于前、后兩個稻田村的東邊,故名東稻田。 |
三國曹魏時期,此地產(chǎn)稻以供王宮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臺志》載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稻田、西稻田。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分為東稻田、前稻田、后稻田。此村位于另外兩個稻田村的南邊,故稱前稻田。 |
明初有劉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稱劉家莊,后稱大劉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劉家莊。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大劉莊、小劉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合作化時期,小劉莊并入崔莊,故今只有大劉莊。 |
據(jù)西崗有數(shù)條大溝,每逢雨季洪峰順溝而下,沖毀田地村莊,于是古人就在十二墱下修了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排水溝,名曰橫渠,也稱橫河,引洪水北流入漳河。明初有幾戶人家從山西洪洞遷居于此開荒屯田,改稱洪河。北齊《廣州刺史和君墓志銘>》載有橫河。唐朝《括地志》載有橫渠。北宋《相臺志》載有橫河。清康熙年《安陽縣志》改稱洪河屯。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記載有洪河屯、前洪河、后洪河,1966年,前洪河、后洪河合并為一個行政村,名洪河,村委會駐后洪河,屬安豐公社。洪河屯屬洪河屯鄉(xiāng)。村名沿用至今。 |
明初有張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稱張家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張家莊村名,因重名,1981年根據(jù)安陽地區(qū)行署〔1981〕55號文批準,更名為北張家莊,沿用至今。 |
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張顯屯。相北宋末民族英雄岳飛的部將張顯,抗金時曾在此屯兵駐扎,后人為紀念張顯故得名張顯屯。 |
傳明初有幾戶邵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稱邵家屯。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邵家屯,歷民國,村名未變。 |
據(jù)有人在曹操高陵附近蓋房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因“高穴”是“高陵”的俗稱,故命名高穴。北宋《相臺志》載有東高穴、西高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稱東高榭、西高榭。榭(xie),穴(xue)音相近也。清朝、民國時也稱東高穴、西高穴。1985年《縣標準地名手冊》為東高穴、西高穴。此村居?xùn)|,故名東高穴。 |
傳有人在曹操高陵附近蓋房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故命名高穴(高穴為高陵的俗稱)。北宋《相臺志》載有東高穴、西高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稱東高榭、西高榭。榭(xie),穴(xue)音相近也。清朝、民國時也稱東高穴、西高穴。1985年《縣標準地名手冊》為東高穴、西高穴。此村居西,故名西高穴。 |
三國曹魏時期,此地產(chǎn)稻以供王宮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臺志》載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稻田、西稻田。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分為東稻田、前稻田、后稻田。此村位于另外兩個稻田的北邊,故稱后稻田。 |
傳三國時期,魏國建都鄴城,此地北至漳河,東望鄴城,曾為養(yǎng)魚牧羊之處,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魚羊。北宋《相臺志》載有魚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改為漁洋村,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漁洋鎮(zhèn),1985年《縣標準地名手冊》為漁洋。 |
傳明初有劉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繁衍成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名劉家莊,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劉家屯。 |
傳明初有靳姓等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靳家屯,歷民國,村名未變。 |
傳東漢文學(xué)家蔡邕因彈劾宦官被流放,途經(jīng)此村住宿,村民仰慕其才華,遂改村名為蔡村。北齊時(公元550-577年)就有蔡村!洱R京邑西市令楊君墓志》:“武平三年(572)二月十二日,合窆于鄴西蔡村之東。”北宋《相臺志》載有蔡村。元仍稱蔡村(見《河朔訪古記》)。明亦稱蔡村(見《河南總志·彰德府·陵志》)。歷清、民國,村名未變。 |
傳明初傅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打土窯居住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稱傅家洞,1985年《縣標準地名手冊》寫作付家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