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古道始于西晉末年,是中原人向南遷到程鄉(xiāng)(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潮汕等地的必經(jīng)之路,距今1600多年,據(jù)說被客家人尊為客家人文始祖的程旼也是從這條古道進入廣東,并最終定居梅州的。目前遺存的這段松溪古道位于平遠縣差干鎮(zhèn),長約6公里,寬5尺,鵝卵石砌面。
古代松溪古道上通平遠縣城、江西尋烏、贛州等地,橫接福建武平、上杭,下至蕉嶺、潮州、汕頭,被稱為“一線牽三省”的重要通道。為什么一條小小的道路能“牽動”三個省呢?原來在古代,潮汕一帶是重要的食鹽產(chǎn)地,江西一帶內(nèi)陸的食鹽很多都由潮汕的鹽場供給。這些食鹽就是沿著這條古道運往江西的。同時,潮汕平原由于人口密集,本地出產(chǎn)的糧食不足以滿足當?shù)氐男枰虼艘残枰獜慕鬟M口大米;另外潮汕人喜愛飲茶,更要從福建進口眾多好茶。大米與茶也沿著這條古道源源不斷運往潮汕地區(qū)。據(jù)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松溪古道就已經(jīng)是“粵鹽贛米閩茶”的重要棧道,食鹽、糧食和茶葉等商品通過這里中轉(zhuǎn)。
通達三省的古驛道,給贛南、粵東、閩古帶來了明清五百多年的繁榮,同時也孕育了輝煌的客家文化。
松溪古道一帶還曾經(jīng)是重要的蘇區(qū)。據(jù)《平遠黨史》等資料記載,1929年11月15日,紅四軍由朱德、陳毅、朱云卿率領(lǐng),離開平遠縣城,經(jīng)差干鄉(xiāng)進入福建武平縣下壩,在武平休整后進入上杭;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縣古田召開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1929年11月和1930年5月朱德、林彪分別率隊經(jīng)差干回師閩西,都從相思河松溪橋古驛道經(jīng)過,且在路邊茶亭、橋旁伙店駐足歇息,并唱紅軍歌、書寫紅軍標語。紅軍標語字跡至今還依稀可見。該路在當?shù)匾脖环Q為紅軍路。
雖然大多數(shù)古道已被湮沒,但古道最具標志性的松溪古橋卻被保留了下來。這條清朝道光年間建成的古橋靜臥在山水之間,在燦爛的陽光下更顯斑剝陳舊,就像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面無表情地看著來往的游客。
松溪古橋長約100米,寬度達到5米,可以推想當年往來客商摩肩接踵。橋欄的用料是花崗巖,而橋面是由一塊塊的麻條石鋪砌而成。中間石欄上鑲嵌用顏體正楷寫成的“松溪橋”碑,書法剛正而豐滿。
在橋東側(cè)的觀音宮遺址,6塊道光十年興建松溪古拱橋的碑記倚放于雜草叢生的斷墻邊,仍完好無損,詳細記載了當年修橋的艱辛與捐資者芳名。橋西側(cè)有約60平方米三個房間的地基遺址,可能是當年用來供游人歇息的茶亭。橋端數(shù)株古拙茂盛的梅花適時盛開。據(jù)當年文物工作者考證,古梅由邑紳募資種植于清乾隆41年(公元1766年),比現(xiàn)存古橋建造的歷史更早,植梅10株。歷史幾經(jīng)興衰,現(xiàn)存3株是“宮粉”。如今,古梅虬枝開嫩花,燦若霞錦,動似美女,典雅極致,格外妖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