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guān)口楚長城遺址位于縣城北25公里處獨樹鎮(zhèn)中信莊村。東邊為黃石山西麓擂鼓臺、北嶺頭、尖山諸峰,西邊為伏牛山東麓的對門山、旗桿山、香布袋山諸峰,東西山峰并列,兩山夾峙,形成隘道,地勢十分險要,稱為大關(guān)口。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為與中原諸國爭鋒,在其最北邊界方城山一帶依山筑塞,修筑長城,擴充基地,作為進退之據(jù)。楚時修筑的長城名為“楚方城”,后方城縣名由此而得。公元前656年,齊國伐楚,兩軍相遇郾城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齊軍軍營談判,以“楚國以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固守,迫使齊國打消了伐楚計劃,訂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方城”一詞從此正式出現(xiàn)在重要歷史典籍中,屈完所說的“方城”,即指方城山修筑的“楚方城”,楚方城從此成為楚國北境上的一道重要屏障!痘茨献印嬓纹钒逊匠桥c太汾、崤阪、井陘、句注、居庸等關(guān)口并列,合稱為“天下之九塞”。
大關(guān)口一帶的楚長城結(jié)構(gòu)獨特,有南北兩道城墻并列,北城墻長810米,南城墻長640米,南北城墻相距250-380米,墻體殘高1.5-3米,底部寬10米,頂部寬1.5米,南城墻北側(cè)有7個土臺,面積均為12米見方,似為城堡遺跡,西側(cè)也有兩道土城墻,全長約400米,城址附近出土過戰(zhàn)國銅戈,銅鏃等。楚長城的修筑比秦長城早400多年,楚長城的連線至少比秦長城早了半個多世紀(jì),因而被稱為“中國長城之父”,在楚長城綿延600多里的區(qū)間里,方城一段楚長城以其修筑最早,戰(zhàn)略地位最為重要而聞名于世。整個城墻遺跡,西部壘墻為固,東部連山相接,南北城墻為兩道防線配置,完全是軍事要塞體制。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