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容寺位于縣城北10公里處。據(jù)多種佛教史籍記載,北魏太武太延元年(435年),西去印度的劉薩訶和尚行至番禾郡(今永昌縣)東北望御谷山,預言此山裂開當有瑞像(佛像)出現(xiàn),時平則佛像俱全,時亂則首落。到了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果然有一佛像現(xiàn)于巖間,唯少頭。40年后,卻在距此山巖200公里之遙的涼州(今武威)城東7里發(fā)現(xiàn)佛首,即“奉至山巖安之,宛然符合”。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立為瑞像寺。隋大業(yè)五年(609年)隋煬帝親往禮拜,改為感通寺。唐中宗時又改稱圣容寺至今。因它與位于縣城北1公里許的前大寺(金川寺)相呼應,故又稱為后大寺。圣容寺在古代是受到朝野重視的海內名寺,在絲綢之路占有重要位置,一度僧徒多達2萬人。后來幾度衰落,現(xiàn)存有石雕佛像和一些石窟。圣容寺塔保存完好(唐塔,與西安大雁塔甚似),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圣容瑞像位于縣城以北10公里的御山峽谷的石壁上,佛身高約6米,為天然石壁象形像,和山體連為一體。
相傳,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并州離石(今山西離石)圣僧劉薩訶,孤身西行去印度禮佛取經,行至涼州番和縣(今甘肅永昌縣),向佛御山峽谷禮拜,他預言御容山谷將出現(xiàn)佛陀寶像,若佛像身首完整則天下太平,反之天下大亂。八十多年后有一天雷電大作,山崖震動,御山峽谷的一處山體上出現(xiàn)了一尊高一丈八尺的無首大佛像,人們想起劉薩訶的預言,為了阻止天下-,立即為無首佛像造首安裝,但晝放放夜跌,天下隨之大亂,后來涼州七里澗出現(xiàn)一尊發(fā)光石佛頭,運來御山谷安置無頭佛像上,即時靈光普照,天下太平。人們感到劉薩訶的預言靈驗,在此修建了瑞像寺。
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西巡時駕臨此寺降香,改名“感通寺”;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三藏法師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路過此寺,曾在這里-數(shù)日。中唐時感通寺改為圣容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