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崦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橫山橋鎮(zhèn)清明山紫霞峰南麓的西崦村橫山中心小學北側10米,南北走向,是一座單孔石梁橋。西崦橋又名西岸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光緒十一年(1885)由鄉(xiāng)人楊裕城捐資獨建,為木頭橋。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由鄉(xiāng)人劉楊氏和楊素英合資重建為石橋。中間有獨輪車道,臺階尺寸均按女子腳步設計,適合當時“小腳”上下,故有“女子橋”的別稱。西崦橋橋頂面由3塊長為5.8米的花崗巖條石并列鋪設而成。橋全長23米,橋體高5.3米,橋面、橋堍寬分別為2.4米和5.1米。橋孔上方欄石上陽刻楷書“西岸橋”三字及“龍飛宣統(tǒng)元年二月榖旦”、“節(jié)婦劉楊氏貞孝女楊素英重建”等字樣,清晰可見。整橋用花崗巖砌置,粗曠的橋額刻字說明了石橋的歷史。橋墻為靴釘式疊砌,無橋聯(lián),承重石的端面刻以圓角素面裝飾,簡潔大方。橋梁以3塊巨型長條石組成,橋心處無雕飾圖案,兩邊護欄為實體條石,下置抱鼓石,顯得穩(wěn)重結實。南北各有臺階28級,中軸線處輔以車輪轍,以方便自行車上下。西崦橋的臺階材質(zhì)是花崗巖,其特點是質(zhì)地堅硬,耐腐蝕,可以保存久遠。在石階上刻有凹槽,以便排水之用。西崦橋臺階上還有圓形凹槽,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滑作用。這座小小的石橋,在常州石橋中有其特殊的意義。因為這座石橋是由劉楊氏和楊素英兩個村婦主持建造的。西崦村中巷有個蘭雪祠堂,初稱蘭雪府,建于清乾隆丙子。西崦楊氏宗祠惇敘堂的一個支祠,上世紀50年代前,女人們可以入祠,與男人一起參祭,因此人們稱其蘭雪女祠堂。蘭雪堂是楊姓始遷西崦十四世孫與豐所建的民宅。楊輿豐,字資坤,號體齋,時人稱隱德君子,因平生多善舉,例贈修職郎。十四歲喪父,其父也是十四歲而孤,靠寡祖母和寡母二代女人撫養(yǎng)成人。幼失庭訓,染有,-習,不思立業(yè)。娶妻湯氏,生五子二女,一家四代十余口人,生活貧苦。湯氏賢淑,克勤克儉,操持家務,含辛茹苦,扶老攜幼,無怨無悔,諄諄規(guī)勸丈夫立志立業(yè),棄邪圖新。自己則常?棛C聲伴著孩子的讀書聲三更息,五更起。與豐天賦聰明,善于經(jīng)商,沒有幾年,家業(yè)興旺。為了感念妻子賢慧內(nèi)助和報答祖母、母親撫養(yǎng)之恩,不惜耗費七十畝田的巨資,建造豪宅,并請江陰名儒曹汝夔將其取名為蘭雪府,贊譽女人,德如蘭馨,心如雪潔。亦有傳說,湯氏名蘭雪,因舊時女不顯名,未知確否,不足定論。與豐自幼孤苦,賴祖母和母親撫養(yǎng)成人,妻子賢淑內(nèi)助,深感三代女人之不易,因此當初建府時便立言,女功不可沒,女恩不可忘,女德不可失。規(guī)定蘭雪府中族女可以參祭,外嫁之后直至生養(yǎng)為止。同時立下十條遺訓,其中有族女如有孤女寡母,用祠產(chǎn)撫恤。蘭雪族人對使女、傭婢不得歧視,年滿三十而不贖回者,應視女而嫁,絕不可作為側室。世世代代,蘭雪祠女權受人羨慕,便有女祠之稱,蘭雪婦女也多以此自勉,故女性中,節(jié)婦、貞女、孝媳、義女、賢妻、良母舉不勝數(shù)。太平天國末年更有楊趙氏掌祠,當家年僅二十三歲,護祠護田未遭損失,后族人敬而為之傳。宣統(tǒng)元年(1909),節(jié)婦劉楊氏、貞女楊素英慷慨捐資義建西崦橋,為尊重女人,方便小腳行走,橋之石級建的低矮,又稱娘娘橋,造福桑梓,傳為佳話。1988年11月,武進縣(現(xiàn)為武進區(qū),下同)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控制單位。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常州市武進區(qū)橫山橋鎮(zhèn)西崦村橫山中心小學北側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