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宮碑立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地處周大莊村西頭路南,東鄰周大莊村,北靠周大莊后路,西連豐碭路,南接村民宅。此地位于豐縣南部,豐城南郊,地處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為粘土地,東部為砂堿地。東北與套樓鄉(xiāng)接壤,東南與岳莊鎮(zhèn)交界,西北面和劉王樓鄉(xiāng)相鄰,西南與安徽碭山縣接壤。豐黃公路從境內通過。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y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yōu)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進兵彭城征戰(zhàn)途中路經此地,曾在這里住宿吃飯。劉邦奪取天下之后,曾在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親率部隊平叛淮南王英布,在返回長安之時再經此地,于是便將此地“石城”更名為“食城”,以紀念當初的贈飯之恩。五代十國時,已形成較大集市。明崇禎十五、十六年(1642—1643年),在食城相繼建成玉皇閣、火神廟、泰山行宮等建筑,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泰山行宮,亦稱碧霞元君行宮。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tǒng)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降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殿內正位供奉碧霞元君,相傳是東岳(泰山)大帝之女,被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下嫁西海王,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泰山奶奶。原行宮內還供奉有夏、商、周三代72個君主和宋代包孝肅、明代海中介。泰山行宮在清咸豐三年(1853)黃河決口時淤于地下,碑于1983年農民在挖紅芋窖時挖出,現(xiàn)立于天師府院內保護。泰山行宮碑為青石質,圓首碑,通高2.36米,寬0.72米,厚0.12米,碑座長0.98米,寬0.80米,高0.32米,此碑碑首刻有“泰山行宮”四個正楷字,碑面文字豎行10行514字,碑面剝落嚴重,大多文字無法辨認。豐縣人民政府發(fā)(2006)44號文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樓鎮(zhèn):豐縣宋樓鎮(zhèn)位于徐州市西北,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大沙河畔,土地122平方公里,人口9萬人,轄32個行政村。兩條省際一級公路豐黃路、豐碭路穿境而過,南接310國道和霍連高速公路,距隴海鐵路僅15公里,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交通便捷,水系發(fā)達,民風熱情敦樸,環(huán)境四季怡人。美麗的大沙河、子午河、復新河、苗城河覆蓋全鎮(zhèn),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梨花季節(jié),芬芳似雪,引無數(shù)游客,…… 宋樓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