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華寺前有大石壁,鐫“望麓臺”三個大字。望麓臺石刻乃天華山景區(qū)之精華,整個石刻共70 個字,頂部豎刻“望麓臺”三個大字,字體寬0.8米,長2.5 米,下部石刻為豎排8行,每行7字,共56字,前47字是為 “望麓臺”三字所作的跋詞,詞曰:“予嘗讀易此山,每遇天朗氣清,佇立石上,南望岳峰,煙云飄渺,因思靈麓之下,湘水之涯,予師友在焉,庸鐫斯石,以志懷也”。接下來的9個字為落款詞:嘉靖辛亥晉山楊廷相。緊靠左邊還有一豎排落款:乾隆己卯八七世詞孫增洗。此摩崖石刻面積約有2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字跡依然十分清晰,為天華山八景之一。
要讀懂“望麓臺”石刻的真實意義必須從第一落款查找開始,嘉靖二字是明朝第12個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國號,明世宗朱厚熜于公元1521年4月28日(農(nóng)歷壬午年)繼位,國號嘉靖元年,那么由此看出“辛亥”是嘉靖30年即公元1551年(嘉靖帝在位45年),至此查清了“望麓臺”的題寫是1551年無疑!皶x山”即現(xiàn)在的長沙縣青山鋪,經(jīng)查青山鋪楊氏族普記載有“楊廷相,字守和,生于明嘉靖2年,癸未11月17日卯時,卒于明萬歷29年,享年79歲,葬于石牯牛葉家坊山!逼涓冈伪渴汤芍,幼年時由于其父在朝廷任職,隨將他寄在天華山廟內(nèi)與主持大師攻讀“易經(jīng)”,楊廷相后來與楊慎、沈鑒、朗英四人共同詮釋出記述夏禹故事的南岳衡山祝融峰佝僂碑古怪文字,為明代著名學者。楊廷相于嘉靖30年(1551年)回天華寺尋師訪友,其時當年的師父與部分學友已調(diào)任長沙河西岳麓山的麓山寺,尋師未果遂站在曾經(jīng)求學時常在寺旁觀景的石板上往南懷念師友并題下了“望麓臺”三字。該石刻令人費解的是它有兩次落款,上面弄清了笫一次落款的內(nèi)容,然后再回過頭來考證第二次落款,“乾隆己卯八七世詞孫增洗”。根據(jù)第二次落款推測“望麓臺”三字及跋詞當時應該是題寫在廟內(nèi),直到 1760年(清朝)的乾隆24年(己卯)才由湘籍進士孫增洗捐資鐫刻,石刻中的兩個帝號(嘉靖,明朝,乾隆,清朝) 牽涉兩個朝代,前后相距209年,如果該石刻是1551 年鐫刻的,那么后人在200多年后再加上“乾隆己卯” 字樣毫無意義。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后一落款是1551 年一次性鐫刻的話,那么誰會知道200多年后會出現(xiàn)一個大清王朝呢。望麓臺究其真實意義,筆者認為并非完全指站在此處真能看見遠在幾十里之外的岳麓山與否,吾以為作者應泛指登頂而望,極目處天地吻合,云靄飄渺,似有去國懷鄉(xiāng),憂國憂民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