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又稱家廟,是中國傳統(tǒng)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早在西周時期,朝庭制定禮樂,一些豪門貴族開始修筑家祠,之后兩千多年此風延綿興盛。常氏以儒傳家,更加注重對祖先的膜拜。祠堂除了用于祭祀祖宗或先賢外,還是處理家族事務的重要場所。其目的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崇先人、提倡孝道為第一人品的思想,維護和發(fā)展宗族統(tǒng)治。
常氏宗祠始建于何時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萬玘(后稱南常)和另一支常萬達(后稱北常)則分別建立起自己這一支系的祠堂,村人稱之為“南祠堂”和“北祠堂”。由于歷史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內的常家莊園南常部份已毀損殆盡、無法恢復,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現(xiàn)存的北祠堂始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位于北常后街東北側,它的修建歷時三年,耗銀二萬余兩。它的院寬25米,七開間,進深長百余米,占地八畝。整個祠堂分三門四進,包括門亭、房宇、獻閣、回廊、正殿、偏廂等,組成了一套嚴謹有序、結構完整的建筑群。是現(xiàn)存中華民居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