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唐代大福先寺,位于洛陽市東郊瀍河鄉(xiāng)唐寺未命名_副本_副本.jpg村內(nèi)。隴海鐵路、焦枝鐵路、鄭潼公路三大干線交匯于寺北寺西。該寺坐南朝北,背依洛河面對邙山,始建于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原址在今塔灣村西頭,俗稱“唐寺崖”處。明代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由于洛河泛濫,寺內(nèi)高塔為洛水所摧,福先寺被沖毀,洪水過后,附近鄉(xiāng)人將該寺遺物北移數(shù)里重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洛陽人王善信重修。該寺于民國11年(1922年)又重修,并由吳佩孚的參謀長張佐民于山門匾額題“古唐寺”保留下來。寺內(nèi)存有四層大殿,即山門殿、觀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后大殿為第五層大殿,“文革”中被拆去;各殿內(nèi)的佛像早在民國26年(1937年)就被國民黨軍隊196師全部砸毀。寺前、寺內(nèi)現(xiàn)存碑石10余方。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于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隨第九次遣唐使來到中國,禪居福先寺,由住持僧人定賓大師給他們二人授戒。3年以后,榮睿、普照祈請福先寺僧人道璇赴日本-傳戒。住在福先寺內(nèi)的印度僧人普提仙那與道璇同舟赴日本。道璇成為日本禪宗二代傳人,普提仙那亦為日本東大寺大佛開光。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年),鑒真一行六渡風濤,歷時12年,終于到達日本。他們共同把高度發(fā)達的盛唐文化以及大批的珍貴書籍文物等帶到了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1993年,在唐寺未命名_副本_副本.jpg村民和河南省、洛陽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海法(寂光)大和尚的倡導下,籌集資金70萬元重塑佛像,先后建起山門(彌勒殿)、觀音殿、廊房12間、蓮池海會等,并對外開放。新出土一雕刻精美的菩薩像現(xiàn)存寺內(nèi)。
地址:洛陽市瀍河回族區(qū)啟明北路
類型:歷史建筑寺廟
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信息:
門市價:20.0元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