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位于江西省中部,樂安縣西南部。目前,流坑古村已獲得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和“江西省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等榮譽稱號。
流坑村全村共有明清古建筑260多處,其中明代建筑19座,牌坊樓閣59座,堪稱“明清建筑博物館”,是研究中國古建筑的窗口;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豐富的人文資源,流坑遺存的墻額、木匾、楹聯(lián)達620余塊(對)之多,且不少是出自朱熹、楊士奇、金幼孜、羅洪先、聶豹、譚綸、曾同亨、董士標、劉繹等歷史名人之手,至于木雕、磚雕、石雕、璧畫、彩繪等藝術(shù)品更是不計其數(shù)。古樸純真的儺舞、彩燈、游神等鄉(xiāng)土文化與民俗風情令人贊嘆;一村一姓(董)延續(xù)千年而不變,其宗族凝聚力舉世無雙。整個村落沿烏江展開,形成七橫一縱的巷道格局,族人按房派分巷道居住。
流坑村是一個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以董姓為主的鄉(xiāng)土聚落。其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典型的江西河灣小盆地結(jié)構(gòu),七橫一縱的巷道布局,類型齊全、數(shù)量眾多、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群,深厚的農(nóng)商耕讀文化底蘊,中國農(nóng)村封建宗族社會的典型等幾個方面:
流坑村理學名家
一、典型的江西河灣小盆地結(jié)構(gòu)
流坑村背依于山山脈西北麓的金鼓峰,四面青山環(huán)抱,所謂“天馬南馳,雪峰北聳,玉屏東列,金絳西峙”。烏江之水自村落東南方的崇山峻嶺中迤邐而來,如一縷青帶,至村緣轉(zhuǎn)繞而西,使流坑三面繞水。據(jù)考,明嘉靖、萬歷年間人工在村西邊緣挖掘出七口由南而北、緊密相連、綿延如龍的池塘組成的長湖——龍湖,形成了獨特的風水格局,當?shù)厝诵蜗蟮貙⑵浞Q之為“活水排形”。十里香樟,延綿烏江岸,枝繁葉茂,碧翠蔥榮。近百棵古樹掩映村莊,融合在遠山近水、輕煙薄霧之中,形成了一幅瑰麗壯觀的水墨畫卷。
二、七橫一縱的巷道布局
流坑于五代南唐建村,明萬歷年間重建為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村子如今的面貌和明萬歷董氏族譜上的《流坑輿地圖》基本相符。
古村沿烏江展開,烏江岸邊建有七個碼頭,每個碼頭都對著一個巷口,七條東西向的巷道又與西頭龍湖邊一條南北向的豎巷相聯(lián),形成七橫一豎的梳子形狀,在大巷垂直方向還有許多小巷交叉溝通,狀若棋盤。巷道均用鵝卵石鋪地,側(cè)挖下水溝,將雨水和生活用水匯入龍湖,再流進村西北的烏江下游。住宅、宗祠均臨巷而建,各條大巷首尾修建了巷門望樓,望樓之間又有村墻連接,用于關(guān)啟防御。整個村落的布局很像一座城池,既體現(xiàn)了血緣村落的宗法組織關(guān)系,又反應(yīng)出當時城邑建設(shè)中巷道布局的規(guī)劃思想。
三、類型齊全、數(shù)量眾多、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群
流坑村現(xiàn)存有明清傳統(tǒng)建筑及遺址260處,其中明代建筑、遺址19處,堪稱“江西明清建筑的標準器”。這些傳統(tǒng)建筑中,有古典風范的民居建筑,有宏偉壯觀的宗祠建筑,有幽雅別致的廟宇建筑,有功能各異的文化建筑,如紀念性樓堂、文館、戲臺、牌坊,還有店鋪、水井、橋梁、古墓、古塔遺址等,類型齊全,數(shù)量眾多。
1、民居建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流坑村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確切年紀的明代及清早期民居,對于研究明代民居建筑向清代民居建筑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堪稱“江西明清建筑的標準器”。流坑村的民居建筑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式的半樓層樓房,布局簡潔,樸實素雅。一般為長方形平面,用空斗磚墻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造型豐富的馬頭墻。其格局多為兩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或前廳后堂,或前堂后廳,面闊三間,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居宅一般都有前門后門,前門通正廳,后門連便廳或廚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門多為側(cè)入式,清中期以后大門一般開在中軸線上,門的形式各異,以一字門、八字門、牌坊式門、凸入式門和門罩式門較為普遍。室內(nèi)裝飾重點是木雕,斜撐、雀替、門窗格扇,此外,磚雕、磚刻、石雕、石刻、彩畫、墨繪等裝飾也隨處可見。
2、數(shù)量眾多的宗祠神廟建筑
流坑村現(xiàn)存的祠廟建筑大致可分為兩大類:遍布村內(nèi)外的大小宗祠和村側(cè)沿江而立的各種神廟。其數(shù)量僅次于民居,且形制多樣、結(jié)構(gòu)各異。
流坑村宗祠具有典型的地方風格,大都是祠宅合一;其建筑平面大致與民宅相類似,一般也是縱向長方形,亦面臨巷道而建,有的前帶庭院。主體建筑一至三進不等,但以兩進為多。上、下堂式建筑,上堂多做兩層,樓上為御書閣或敕書閣,做藏書之用;下層明間后檐步辟為祖龕。
流坑村的神廟建筑遠較他村為多。僅現(xiàn)存者,在村周圍沿烏江自東南至西北有三官殿、太子廟、武當閣、觀音堂,村口有玉皇閣,村北和白玉堂舊址有土地廟和兩幢小廟,村西還有漢儲行宮(八太子廟);而天王廟、五王廟等坍塌不存者更難知其數(shù)。
3、文化及紀念性建筑
流坑村累代書香,故村莊文化及紀念性建筑頗多,且建筑藝術(shù)遠在一般民居之上,其形式有書院,戲臺,牌坊等。
宋元至明清,流坑村家學師承,村中大小書院林立。宋代流坑有書院多座,到明代萬歷時有書院、學館26所,清代道光時有28所。村北陌蘭洲上的文館,是村中留存至今的一座最大的書院,始建于明,重建于清,為以前帶泮池庭院的三進式建筑。文館內(nèi)部,兩廂為弟子書房,中堂為先生講堂,上堂供奉西漢大儒董仲舒等祖先、名宦、鄉(xiāng)賢牌位。文館之側(cè),還辟有一個小巧的花園和藏書樓。
戲臺多建于宗教建筑前的廣場上,用于演戲酬神,至明、清間,江南民間戲臺還多余宗祠、廟宇連為一體。流坑村到晚清年間仍有戲臺三處,現(xiàn)存由仰山廟改建而來的大戲臺。仰山廟大戲臺是一處包括舞臺、看場、四角亭和神殿四位一體的建筑。
四、深厚的農(nóng)商耕讀文化底蘊
除書院建筑外,村中還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筑,如狀元樓,翰林樓、五桂坊遺址等。有宋以來,全村共出文、武狀元各1名,進士34名,舉人78人,上至參知政事、尚書、翰林、御史、下至知縣、主簿、教諭,計100多人,還有兩名御醫(yī)和許多未入仕途的文人學士。
五、流坑的民俗風情
1、“玩喜”,就是出儺神,跳儺舞。流坑現(xiàn)有36具儺面,又稱“戲面”,舞起來十分熱鬧。
2、元宵燈彩
正月“玩燈”,為南方民間常見的節(jié)慶活動之一。流坑的燈彩特色,一是其規(guī)模盛大,二是表現(xiàn)了濃郁的文化氣氛。和“玩喜”、出“何楊神”一樣,流坑燈彩活動也由各房自行組織。
3、水陸大會。流坑舊俗,每十年必舉辦一次水陸大會。其規(guī)模之大,人員之多,牽涉到每家每戶,震動永豐、樂安二縣,成為遠近聞名的鄉(xiāng)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