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鎮(zhèn)江市 > 丹陽市 > 丹北鎮(zhèn) > 埤城村

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丹北鎮(zhèn)埤城村概況

[移動版]

埤城村

埤城,原名“仁信”,三國時為孫權養(yǎng)馬之地,明嘉靖年間,曾在此扎寨為營,筑土城,以防倭寇,故改名“埤城”。該鎮(zhèn)北與丹徒縣交界,宋代就形成規(guī)模,成為丹陽、丹徒、武進、揚中(也稱太平洲)四縣農副產品集散地以及丹陽產部地區(qū)的商貿中心。明清時,這里商市興盛,據記載,埤城縣有悠久的建城史,它所處的低山丘陵,崗地具有獨特的地理風貌,優(yōu)美的山林景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自古以來埤城具有淳厚的風土人情,清朝學者吉夢龍在赴埤時贊道:“東郊秋風萬疊青,巖歷盡到埤城,河流暗扶江潮入,山脈潛根地肺行。兩縣界分南北岸,千家聚有葛懷民,豚蹄杯酒符嘉洗,喜聽村莊打稻聲!笨梢娵亲怨啪褪菈K寶地。

埤城村即原城南大隊,地處埤城集鎮(zhèn)南端,故又稱南街,南街南起雙串門,雙串門也是解放前后的南城門,雙串門向北有當鋪茅家門,入房門、培元堂、務本堂。整個南街北段是邵氏家庭集中居民的地方,所以有兩座邵氏祠堂,南段務本堂四周王姓較多,從北端邵氏第一祠堂向北使是城東地段,邵氏第二祠堂,解放后改建為能容納近千人的埤城大會堂,用了一千米長的木條板釘在地上作為凳子,供開會演戲時。大會堂后改建成埤城農水站,即現(xiàn)在的水利站。

城南主要兩大姓氏,邵氏和王氏為主,其次還有趙氏、張氏,南街南端有座,王家祠堂斜對面是務本堂,務本堂是古建筑,是一戶大家族,聽說戶主王石宇是清朝時的一個宦家,務本堂就是他的私宅,現(xiàn)在丹陽文物保護單位,務本堂向北有一條十字路,路中間有一尊石獅坐像,所以人們又稱這里叫獅子弄口,從獅子弄口向西太約100多米,有一座趙家祠堂,祠堂不大,六十年代初曾在里面辦了農后并入埤城中學,祠堂前面有一個小水塘,再向西有個大塘,叫大龍池,再向西北,即現(xiàn)在的埤城中學操場南頭有個小水塘叫小龍池,上世紀末埤城中學擴建操場時被填塞。說起小龍池還有個傳統(tǒng)的故事:據傳,很早以前朱洪武做皇帝時,當時有個風水先生叫劉伯溫,他說小龍池這個地方是一塊寶地,將來要出皇帝,這話傳到了皇上,朱洪武想,要是真有皇帝出現(xiàn),我就不能繼續(xù)做皇帝了,于是就派臣相前來治理。傳說是用鐵銑在小龍池這地方開塘,并將鐵銑扎在小龍池工地上過夜,第二天將鐵銑拔起,鐵銑上全是血,說這是龍被扎死了,這就是小龍池的來歷。

埤城行政村轄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25個,總人口2970人,總戶數(shù)1023戶,面積4.5平方公里,村莊建設用地面積32.3公頃,耕地面積2209.12畝。村年創(chuàng)產值3.9億元,利稅610余萬元,10年人均收入達到1.3萬元。先后獲得 “江蘇省衛(wèi)生村”、“江蘇省文明村”、“全國文明村鎮(zhèn)創(chuàng)建先進單位”等稱號。

埤城村從90年代起就開始把建設衛(wèi)生整潔、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綠色村莊作為主要目標來抓,堅持不懈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從改廁、改灶、改圈、強化管理四個方面入手,促使群眾慢慢養(yǎng)成良好文明衛(wèi)生習慣。

目前,埤城村衛(wèi)生戶廁普及率達100%,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100%,并于2008年獲得“江蘇省衛(wèi)生村”稱號。綠化覆蓋率達35%,村通灰黑公路比重達92%,自來水、電話、有線電視率達100%,并于2006年投資36萬元新建了位于原鎮(zhèn)南四隊、九隊的籃球場,F(xiàn)在的埤城村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