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寧德市 > 周寧縣 > 浦源鎮(zhèn) > 紫云村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鎮(zhèn)紫云村概況

[移動版]

紫云村由外村、里村、過溪洋、牛樓等4個自然村組成。系老區(qū)基點村,位于鎮(zhèn)區(qū)西南部13公里,海拔1180米。明天啟年間(1621~1625年),李標九從李墩前厝遷紫云里村定居。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陳文潘從貢川頭遷紫云里村定居。乾隆末年(1795年),鄭緒云、緒里兄弟從浦源村遷紫云外村定居。咸豐元年(1851年),廖正從[寧化縣水竹垅到紫云里村定居。

紫云原妙齡寧德縣青田鄉(xiāng)東洋里十七都。民國24年(1935年)6月,妙齡周墩特種區(qū)周墩聯(lián)保。民國29年1月,妙齡周墩鎮(zhèn)設紫西保(含官司、西坑)。民國34年8月 ,隸周寧縣獅城鎮(zhèn)設支山保(含吳山底)。民國37年,改設紫溪保(含吳山底、溪坪、東升)。1950年4月,隸周寧縣第一區(qū)(端源區(qū))源頭鄉(xiāng)。1952年9月,隸一區(qū)溪坪鄉(xiāng)。1955年9月,隸端源公社設紫云鄉(xiāng)(含吳山底)。1958年3月,紫云、吳山底合并為紫云鄉(xiāng),隸浦源區(qū)。1966年8月,改稱紫云大隊,隸浦源公社。1980年,析出吳山底大隊。1984年8月,隸浦源鄉(xiāng)設紫云村民委員會。1995年,全村119戶,685人,設村民小組織性個。

紫云村是閩東老革0據地。民國22年(1933年)3月,阮英平、王大堯、鄭步青等在紫云村開展秘密革命活動。民國24年4月~25年4月,為0周墩縣委西北區(qū)駐地。民。國24年8月,葉飛在紫云主持召開黨的會議,成立0周墩中心縣委,葉飛、阮英平、范式人、陳挺等經常在這一帶進行革命活動。民國25年春,葉飛率領的閩東紅軍獨立師昨粟裕率領的浙南紅軍一部在紫云會師,制定革命策略。民國25年4月~26年7月,為0周墩中心縣委第二區(qū)區(qū)委駐地。民國25年8月28日,紅軍攻打葡萄洋,戰(zhàn)斗激烈,政委盧文欽、隊長范義生等到2位同志英勇犧牲,受傷20余人,紫云村群眾組織擔架隊將傷員和犧牲同志,全部擔回紫云村治療,并捐助棺木收殮烈士安葬龍岡山麓。1937年,革命烈士廖光有的母親陳奶蘭,送信閩北紅軍,途經芹溪村被樓坪村土豪抓捕,用鐵絲穿透雙乳,釘在壁板上,受盡折磨,次日慘遭殺害,臨終時堅鏘地說:“我兒子被你們殺了,你們還要殺我,我雖絕代了,但革命不會絕代的”。紫云村因連遭-的“三光”下策摧殘。紫云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為革命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為紀念革命烈士,民揚革命傳統(tǒng),周寧縣人民政府于1954年在紫云村龍岡山麓,建造革命烈士墓1座,墓前分立葡萄洋戰(zhàn)爭經過和0周墩中心縣委成立紀念碑1塊。每逢清明時節(jié),浦源中心小學和紫云小學等到少先隊員集隊前往掃革命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積極扶持老區(qū)人民恢復后產,重建家園,生活有了提高。1952年,創(chuàng)辦初級小學。1965年,縣委書記張世淮蹲點子該村推廣矮稈水稻良種“農墾58”,獲得豐收,并組織里外村社員建集體倉庫2座,各長21米、寬12~18米。1978年,村民興建小型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40千瓦,解決照明等生活用電。80年代,農民全年吃上白米飯,“蕃薯當糧草”已成歷史。1974~0985年,在海拔1500米的圣銀樓先后兩次飛機撒播松籽,造林面積達1.1萬畝。1985年秋,周寧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烈士墳場,樹立豐碑。1988年,新建校舍260平方米。1991年,民辦公助購鍍鋅管2噸,引深山泉水么各戶,實現(xiàn)吃飯飲水自來化。1995年,全村在山、頭尾集體種植板粟1500株,繁殖毛竹3000畝,還在續(xù)修建紫云至吳山底公路6公里。

改革開放后,全村有100多人到省內外做工、辦企業(yè),有2戶于1992~1994年分別在獅城中心街和興業(yè)街購地建筑店房。里、外村新建土木結構瓦房20多座,寬敞明亮,過去“無雨檐滴流”的茅房一去不復返了。

紫云村民間武術淬悠久,唐末宋初,在海拔1360米的高山上建有3座尼姑庵?(又稱尼姑寨),人數(shù)眾多,武藝高強,常搶不平,后因與地方官吏發(fā)生矛盾,在黃家山戰(zhàn)場坂擺戰(zhàn)陣,終因寡不敵眾,被地方軍打敗,庵遭焚毀,尼姑走散,留遺址,今稱尼姑坪。明代,紫云興居后,民間武術延續(xù)流傳,有的還被請傳授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