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厝村系晉江市龍湖鎮(zhèn)行政村,原名東吳,位于晉南二十公里306省道旁。我村北靠大牛山,《原名玄武山》西北有金山,南面有白盆山,村四周有赤西山,石盤山,新山仔,四房堅(jiān)山,金龜,山仔等多個(gè)小山丘。據(jù)傳說東吳開居始祖迥龍公擇居時(shí),奇觀“北斗星墜地”之風(fēng)水寶地而入之。村南大溪由西向東入衙口海,舊稱為洛溪,因洛溪之名,故迥龍公派下吳氏亦稱為洛溪東吳。元末明初,吳厝村原住有林、蕭、蔡、吳諸姓,時(shí)村名稱東洛。明代修撰的《洛溪吳氏宗譜》載有明嘉靖年間碩哲名士蔡潤宗為該書所作的序,時(shí)人稱他為蔡東洛,由此可說明東洛為吳厝舊名。爾后他姓外遷,吳氏人口遞增,全村僅余吳姓一族,遂改東洛為東吳,以區(qū)別于同為洛溪支派的西吳(棲梧)村。東吳自清代中葉后改稱吳厝,即吳氏建厝居住之村落。明、清屬十七、十八都。民國33年(1944年)屬善鄉(xiāng)中正保。建國后,1956年屬棲梧區(qū)湖北鄉(xiāng);1961年屬龍湖公社吳厝大隊(duì);1984年改龍湖鎮(zhèn)吳厝村委會。我村吳氏開居始祖迥龍公于明武二年乙酉(1369年)由南安入晉,擇居于現(xiàn)址吳厝,本姓傳于九世時(shí),吳成鑽,廿五歲,才識廣傳,筆墨流暢,那年為洛溪吳氏大宗譜造譜告成,為七百年后的吳氏四溪解開了歷史之謎.相傳十四世吳九美科舉人,雍正丙年間于南平教論集士講學(xué)。全村共有400余戶。耕地1300余畝,農(nóng)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