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泉州市 > 晉江市 > 金井鎮(zhèn) > 塘東村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金井鎮(zhèn)塘東村概況

[移動版]

塘東村系晉江市金井鎮(zhèn)一個行政村是革命老區(qū)基點村,位于圍頭半島的西南隅地理坐標東經118.6°,北緯24.5°,東連陸,西臨海,倚山望洋,景色秀麗隔海距金井島15公里,北距金井鎮(zhèn)4.5公里,海陸交通十分便利。 {地名含義}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塘東村始祖,以“我居塘之東”而名“我東”即我東公,我東公初居伏獅,即東井后遷于前踞“伏獅”后屏寶蓋的池塘之東繁衍拓展,故村名塘東。 {歷史沿革}塘東村是是閩南的著名僑鄉(xiāng)之一,明、清屬十四都,民國33年(1944)屬金井鎮(zhèn)塘東保,建國后1956年屬金井區(qū)塘東鄉(xiāng),1961年屬金井公社塘東大隊,1984年改稱金井鎮(zhèn)塘東村委會。 {村落與民居}金井鎮(zhèn)塘東村位于金井鎮(zhèn)西南4.5公里,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轄6個自然村,其中有塘東、下寮、寮頭、西安、后埭、山柄,一個工業(yè)區(qū),設14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4679人,986戶,村中姓氏有蔡、吳、謝、王、許、粘。 {氣候與特產經濟}年均氣溫20至23度,屬亞熱帶氣候,村中發(fā)展淺海養(yǎng)殖,有牡蠣、紫菜、海帶,企業(yè)有紡織、服裝、制衣、鑄造、織造等企業(yè)。 {交通運輸}我村在改革開放和建設海西經濟區(qū)的帶動下,村中道路已鋪設完成,并安設道路照明。 {紀念地與名勝古跡}東蔡家廟—塘東村早有蔡氏祖祠,興建年代難以查考,原祖祠(下祠,也稱大宗祠)大門懸有門額“東蔡家廟”。而據(jù)早期規(guī)定,須有鄉(xiāng)人中式進士,祖祠可稱為家廟。明代鄉(xiāng)賢忠憲大夫、長沙知府蔡纘,系嘉靖辛丑(1541)年中進士,授文林郎,于嘉靖戊申(1548年創(chuàng)纂本宗族譜。估計宗祠建在這個年代,初建時的規(guī)模不詳,后經幾次翻修,更難稽其原貌。至清代末年,鄉(xiāng)族某人居祠內,舉炊不慎,釀成火災,全祠夷為廢墟。民國元年(1912)重建,族人多次修葺,悉心經營,每年春冬兩次進行祭祀。由于年久失修,后于1985年由海外僑親集資重建,翌年落成。其結構高度,畫棟雕梁,對聯(lián)匾額,木石雕刻,神龕香案等,盡皆保持原貌;惟屋頂改蓋綠瓦,更加燦爛奪目。脊高二丈三尺九寸,寬二丈三尺六寸;屋蓋依急斜度而筑,史稱“塘東高”,實為晉江宗祠第一高也。原厝形如頂落,據(jù)傳當時因客觀原因,東西兩廂和下落沒有基建,所以規(guī)模不大。原祖祠內兩壁畫有“忠孝廉節(jié)”四大字,據(jù)傳是仿南宗理學有朱熹的筆跡。祠內梁、墻懸有匾額25方:“祖孫進士”,“國師”,“都督”,“良二千石”,“進士”,“父子拔元”,“兄弟恩元”,“兄弟廷選”,“選魁”,“選元”,“定遠將軍”,“文魁”,“別駕”,“忠臣”,“都閫”,“孝廉方正”,“孝子”,“筠節(jié)森霜”,“期頤溢算”,“壽頤”,“今之仲建”,“重藨鷹揚”,“賢節(jié)楷!钡取A碛幸徊糠謶矣诓淌霞覐R,有科舉中式,朝廷封贈等。于此可見吾鄉(xiāng)先代名人之多。西資巖寺—西資巖寺,在塘東村東側。這里有一座卓望山,山不高,因其突兀于海濱而巍峨。山頂建西資巖寺,又名大石佛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塘東全村最宏偉大事業(yè)的寺宇。寺東壁連著一座“慧覺山莊”,上下二十余室,是禪堂和僧舍。西資巖寺名的由來。據(jù)乾隆三十年已酉(1765)《重建西資巖紀德碑》記載:“初祖西來,少林面壁,越九年而后得慧,可授之衣缽,是愚俗資于西教,而西教及資中國。此西資巖所由名也!敝劣诖笫鹚轮瑒t因寺中的石佛依天然山巖巨石雕鑿而成,故名石佛寺。寺之歷史悠久,大殿外有二處碑刻,一為南安吳增撰文并書之:“此寺自隋唐以來,閱世一千余載,有人于明清之際,著書數(shù)十萬言!币粸楹怅柹颥L瑩撰文并書之:“古佛意云何,記否一千年前,石上現(xiàn)身初說法,名賢來隱此,贏得三百載后,山中歷劫有遺書!苯栽拼怂職v史已有一千余年。乾隆廿九年(1764),寺中石佛西側的石壁上勒字稱:“寺之創(chuàng)建不知起自何年!迸杂行”d:“有宋紹與期間,王國、蔡婆養(yǎng)修理石砌,由此以溯,則寺之建始起自隋唐之世矣!薄陡=ㄍㄖ尽、《泉州府志》均稱寺建于宋紹興十八年。宋紹與十八年,即公元1148年,距今1997年已有849年,比“始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的東石南天寺亦早68年,乃晉江有數(shù)的古寺。何況紹興年間為“修理”,始建時間更為久遠。本寺大雄寶殿中三尊巍峨的大石佛,中為如來,左為觀音,右為勢至。均為站立姿勢,身高4.5米,寬1.62米。民間有“西資巖石佛好坐不坐,南天寺石佛好站不站”之諺。如來低眉垂眼,臉部圓渾平滿,兩耳垂肩,額中有一吉祥痣;身披袈裟,袒胸露右臂,頭上作螺鬃,慈眉善眼,瑞相莊嚴,表情安祥閑適,體現(xiàn)出內心圓覺無疑,無上寧靜的境界;袖甚寬,直垂過膝,衣紋輕飄拂,赤足立于雙蓮臺上;蓮作三層,左手彎在胸前,掌心向上,指微屈。左側觀音,亦披袈裟,不露臂,胸飾瓔珞,發(fā)作高鬢,臉比如來略瘦,耳亦垂肩,兩袖甚寬展,袖綴珠紋,右臂下垂,以拇指、無名指及小指夾寶瓶;左臂彎在胸前,掌心向前,指頭微屈,亦赤足立于蓮臺上。右側勢至,姿態(tài)衣著,略似觀音,但神情卻迥然有別。大佛兩側,有二石雕巨像,立于石座上,身高稍遜于大石佛,披甲頂盔,作武士狀,似為護衛(wèi)侍者。瞻仰這三尊大石佛,令人不禁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贊嘆不已。無能祠—西資巖大石佛寺右側為“無能祠”,即先賢“布衣參軍”無能公蔡鼎之祠。他被明朝權0魏忠賢逼害,微服潛引,歸原隱里,在西資巖下筑室讀書,著書《易蔡》。村人依皮建祠以垂紀念。此“無能祠”之遺跡,給西資巖寺增添不少光彩。在大石佛寺周圍,還有“慧眼泉”、“白衣庵”、“放生池”、“北極玄天殿”、“文昌五夫子廟”、“通海井”、“閻羅殿”、“天門”、“石枕”、“觀易亭”、“隱士橋”、“崇義廟”等勝景,它們像眾星伴月一樣,儒釋道三教祠宇俱全,使西資巖構成佛國名山。如今,寺里僧尼清磬木魚,晨鐘暮鼓,與潮音海風相應和,重現(xiàn)了梵宇的莊嚴景象。三山勝景—在塘東之東南臨海之濱,有一條金黃閃爍的伸向碧波萬頃大海之中的沙堤。長1700多米,寬500米,迤邐彎曲,從東南沿著的海岸彎彎延伸至西南,就像一道戲弄著雪白浪花的巨形月眉,瑰麗無比。自古以來,海堤是人們喜愛游覽的海濱景區(qū),也是盛夏游泳的天然場所。這里有一片天然大石磐,覆蓋在濱海海堤背后。似山非山,山石層次起伏。佇立在石山之間,觀賞著層層疊疊、日夜翻滾不停的浪峰拍打沙堤,另有一番情趣。這就是瀕海三山之一的“前山”。這前山歷來有許多傳說,據(jù)說石皮上留有“仙腳印”,乃八仙遨游天際時,俯瞰此處金沙碧海,甚然秀麗,即從云頭降落前山游覽,因而留下了“仙腳印”。白色石皮上還有一處黑色圓影,好像“豬八戒”的形像烙印在石皮上,大耳肥腰,右手撐一桿五爪耙擱置在肩;傳說是豬八戒保唐僧過火焰山,大戰(zhàn)鐵扇公主,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一陣風搧到前山石坡上,留下來的痕跡。沿海岸西走,就到“伏獅山”。因其形如世臥伏在濱海的一頭猛獅,龐林雄偉的匍伏在海陸交界之間,故而名之。山勢不高,沿天然石道而上,即在山頭,俯身觀覽,伏獅山半身浸浴在大海中,巖隙生長著無數(shù)姿態(tài)各異、五花雜色的海藻、貝類和軟骨動物,間有參差的怪石,潮退落時穴崛潴留著清澈的海水,時有魚蝦螺蟹爬游其間。每當海潮退落時,游人即來俯拾貝殼、浮石、海峭石、小鵝卵石,引人入趣。 “后臨山”與伏獅山,隔海南北對峙。山形如后屏,臨?珀懀拭昂笈R”。爬上后臨山,境界豁然開闊,真乃“路盡平疇海闊天空,腳底跨海波濤洶涌”。在瀕海的山巖上,遠眺碧藍大海,汪洋無際,海天一色;潮落時,唯見牡蠣石株排列遍布灘涂,望無盡頭,乍看勝似千軍喜萬馬整裝待發(fā),甚然壯觀。前山、伏獅山、后臨山,這亙古已存的壯麗圖景,叫人幽思連綿又賞心悅目。昭福侯圣公宮—昭福侯圣公宮是旅菲、臺、港、澳宗親及本村部份善男信女捐款興建的。1994年奠基,1995年8月落成。坐落福場山麓,坐東北朝西南。宮體二落,中間天井,宮埕埔石磚二百左右平方米,四周圍墻。西面建一戲臺及化妝室,宮北建儲藏室;筑一條路橋10余米長,雙面欄桿作城垛式,自大路直通圣公宮。附:昭福侯公傳略公倪姓諱國忠,南宋人也。原籍泉州南門外溪口倪厝圍。少時聰穎好學,而智力過人,就師武館學藝,磨練甚苦,武藝精進,遐邇慕公有文武雙全之才。宋度宗元年(1265),公赴武科試得中武探花,未授職。因心牽慈萱,回家侍母待命。甲戌(1274)元軍大舉入寇,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半壁河山飄搖破碎。翌年恭宗立,臨安危急。文天祥起兵勤王,陸秀夫、張世杰等在福州護趙正,趙丙二王子及楊氏慈元皇太后入閩,公奮起鄉(xiāng)應北上勤王。德佑二年(1276)三月,元軍入臨安,俘趙顯及兩太后北去,陸秀夫、張世杰等在福州擁趙正為帝,是為端宗,改年號為景炎。秋,文天祥率義軍進取江西,公固守福州護駕。景炎三年(1278)四月,端宗病逝,陸秀夫、張世杰、文天祥擁趙丙為帝,改元祥興。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祥興二年(1279)二月,元軍分水陸二路入閩,情勢危急,公即護帝丙入慈元皇太后南下泉州,立足未穩(wěn),胡兵已近。公見帝側大臣寥寥無幾,遂與秀夫、何進相約,誓死保駕。乃率艨艟迎敵,為御舟南逃爭得分秒。元軍自北而南,勢如破竹,未逢阻擋。倪之先鋒突遭狙擊,猝不及防,數(shù)艦沉沒,余船向北逸去;公遂率艦望南而下,見帝舟泊塔頭,遂停舟登岸。訊知帝在南岳,即率軍趨拜;甫探-元軍蜂擁而來,公即護圣駕望塔頭而逃,時寇前鋒已迫,倪奮起接戰(zhàn),所向披靡,元軍退。帝感公兩度退敵護駕之功,遂口封公為昭福侯圣公。其時元軍大至,為保帝登舟逃難,公率軍沖入敵陣,大戰(zhàn)撻子于塔頭南岳之間,自晨至午擋者輒床靡;然元軍越來越多,圍三四重,公力戰(zhàn)不能脫,槍傷累累,體無完膚,力盡而亡。壯烈殉國時,祥興二年(1279)八月廿一日。其后英靈顯赫,不時現(xiàn)身扶危救災,民感公義,為建廟塑像春秋永祀。有楹聯(lián)一對頌公曰:考武奪探花0牽懷待命家門全孝道;勤王走南岳孤軍奮戰(zhàn)淋沙碧血盡忠心。宮中對聯(lián)云:唯行仁積善何必誠呈佳肴美酒;但扶弱拯傾豈須敬奉銀帑金圓。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天下盡知;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有所報。吳明媽宮—塘東村的金安、中厝、霞里、寮江等角落的先人,于明代合力,但倡建了俗稱三鄉(xiāng)古地的吳明媽宮。吳明媽生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7-984),是漳州府龍縣角美鎮(zhèn)白礁村人,乃誥封“圣父協(xié)成元君”吳通公之女,名叫吳英明;圣醫(yī)“保生大帝”吳真人就是她的哥哥。據(jù)世代相傳,圣娘吳明媽稟性聰穎,心地善良,“法力”無窮,學醫(yī)以普濟眾生,活人無數(shù),曾輔兄吳真人調治太后乳疾痊安,蒙圣上嘉封“夫人”冠帶榮身,其懿范深受世人崇仰。長福寺—長福寺,又名觀音宮。坐落在三鄉(xiāng)古地吳明媽宮左邊,內供奉觀音佛祖神像及十八羅漢。宮廟不大,香火長盛,是本村和鄰近村落善男信女崇敬叩拜的一座神廟。每逢初一、十五,宮內宮外燒香膜拜的男女老幼絡繹不絕。每年二月十九日及九月十九日,為觀音佛祖的紀念日,長年香不斷。 {設施與文化生活}村中設有老人活動健身設施,文化活動中心,設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錦東華僑學校),下屬單位有老人協(xié)會、計生協(xié)會、治安大隊、文化活動中心、校友會、慈善會、旅外“三會”。